尘封的岁月:湖南邵阳703厂,神秘代号背后的半个世纪历程
什么是三线?三线是1964年到1980年,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、科技、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。1965年,是湖南邵阳改变命运的一年,因战略防御需要,向邵阳地区内迁的大中型工厂20多家。
沿着国道207线,出邵阳新邵县城南2公里左右,这里依山傍水,风景秀丽。国营703厂,就矗立在这绿荫茂密的资江河畔。国营703厂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,由武汉752厂负责援建,隶属于国家机电部,是一家以生产锰粉为主的专用材料厂,而这种锰粉多用在电池中。
在“备战备荒为人民、好人好马上三线”的时代精神感召下,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管理和技术人才,以及北大、清华、哈工大高才生,还有军代表、转业复员军人,默默无闻,艰苦奋斗,为了三线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。
展开剩余67%70年代工厂职工毕露蓝缕,砥砺前行。80年代初期,703厂已是颇具规模耸立在涟邵盆地的资江河畔。生产的蓄电池更是远销国内外,辉煌一时。鼎盛时期,有职工家属近5000多人,以前偏僻冷清的小山村也成为繁华所在。
703厂内部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,有办公楼、职工宿舍、学校、医院、礼堂、职工俱乐部、食堂、澡堂、邮局、粮店、图书馆、车队、还有灯光球场,有些县城里都不具备的设施,厂区内都有。为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,厂子还陆续安装了电视接收塔,定期举办文体活动,每周还会组织放映电影。
70年代只有国营工厂才有所谓丰厚的福利,作为一名军工人有着自身的优越感。成为一个有组织有单位的人,就意味着从此富足稳定,未来生活就有了美好的预期。工人只要干好自己的工作,生活问题都由工厂来解决,衣食无忧,那时的职工也真正把工厂当家。
20世纪80年代,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,703的转型之路也是困难重重。支撑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,企业运转日益艰难。1996年还和日本的工厂进行合作,主要生产电解二氧化锰。但后来由于锂电池取代蓄电池,企业自身负担沉重,跌跌撞撞至2008年,由于天灾导致企业全面停产直至今天。
而今再次走进这里,这里还留有上个世纪建筑风格的红砖瓦房,高耸的水塔,老式住宅楼。斑驳的墙体,生锈的铁栅栏,还在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这里曾发生过的风风雨雨。偌大的厂区空荡荡的,建筑荒废,杂草丛生,一派萧条。热火朝天的703早已人去楼空,留下满目苍夷,遗存的厂房向世人展示着那段如歌岁月,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过往和兴衰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